自考笔记
首页 > 自考笔记 > 2022年自考学前教育重要考点

2022年自考学前教育重要考点

摘要
2022年自考学前教育重要考点:儿童心理特点(1)好动心(2)模仿心(3)儿童是易受暗示的(4)好奇心(5)游戏心(6)喜欢成功(7)喜欢野外生活(8)喜欢合群(9)喜欢称赞
2022年自考学前教育重要考点

儿童心理特点

(1)好动心

(2)模仿心

(3)儿童是易受暗示的

(4)好奇心

(5)游戏心

(6)喜欢成功

(7)喜欢野外生活

(8)喜欢合群

(9)喜欢称赞

生活即教育包含的含义:

(1)生活是教育的源泉,教育与生俱来,与生同去。

(2)是生活就是教育。

(3)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,不是作假的教育。

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

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、社会即学校、教学做合一。

保教儿童的目标

培养幼儿的总方针是锻炼儿童革命的观点与作风,培养儿童活泼愉快的心情,健康坚实的体格,陶冶勇敢老实的个性,增进儿童智力训练,手脑并用,使他们成为未来新中国健全的主人公。

平民教育思潮

平民教育思潮,是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潮。参加平民教育活动的有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,革命小资产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,他们要求教育应向广大民众普及,教育应为平民为主要对象。

杜威的教育学说的主要内容

杜威的教育学说主要内容包括“教育即生活”、“教育即生长”、“学校即社会”、“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”、“从做中学”等。其中“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”即“儿童中心论”,是我国五四运动之后小学和幼稚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,是其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。

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学前教育的影响

一方面教会学校的动机确实是培养代理人,以方便西方宗教渗透并支配中国,在客观上配合西方列强对中国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入侵,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得益彰的关系。另一方面教会在华的活动,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游戏的人才,教会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,办学模式,也为清末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示范作用,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清墨教育改革的进程。特别是教会学校率先在华开办女学、禁缠足、开设蒙养学堂,也为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、学龄前教育起到了开风化之先的引领作用。

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学前教育的目的

(1)从小开始培养优秀的基督教人才,使他们将来可以在中国占据领袖的地位,从而更好地支配中国。

(2)通过开办幼稚园吸引更多的民众信仰基督教,以扩大基督教在中国社会基础。

(3)使基督教能更好的融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,减少双方之间的误解和冲突,从而使西方的势力更方便地进入并支配中国社会。

清末蒙养院制度的建构的特点

(1)初步体现了学前教育由家庭向社会的转变,尽管实现这一转变的步伐迈的不大,体制也不够完善,但也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向近代化演进的必然性。

(2)仍然以洋务派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的思想为宗旨,其维护封建礼制的意图贯彻始终,严重制约了学制改革的成就。

(3)清朝统治阶级对于妇女的歧视,以及剥夺妇女教育权利的种种举措,导致了清末蒙养院制度从一开始就残缺不全,最直接的后果,就是蒙养院师资的严重缺乏以及优质蒙养院的极度稀少。

《大同书》有关未来社会教育模式构想的核心

(1)教育的社会化、儿童从未出生之前的胎教到大学毕业,所有的教养活动,都通过社会教养机构来实施。

(2)公养公教,从胎教到大学的一切费用由社会承担,儿童在大学毕业之后、通过社会服务来偿还。

《大同书》的构思

(1)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美好世界、在这个被称为“大同之世”的美好世界里,儿童完全由社会共育。

(2)未出生之前享受胎教。

(3)出生开始送到公立育婴院,有社会抚养。

(4)3岁后转到慈幼院或继续在育婴院接受良好的保育、以后依次接受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。

(5)20岁学成毕业后为社会服务。

蒙养教育的内容

(1)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方面的启蒙教育;

(2)初步的识字教育,如《三字经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百家姓》《文字蒙求》;

(3)鼓励儿童读书进取、培养意志的启蒙教育;

(4)启发儿童智慧的故事传说;

(5)介绍有关历史、地理、博物等的浅近知识;

(6)结合歌舞进行陶冶性情的启蒙教育;

(7)有关理性大义之类的启蒙教育。

蒙养教育的任务

(1)是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质;

(2)是保养性真。主要是以孟子的性善论为依据提出的教育目的论,是相信儿童生来就有向善的本能,有不学而知的“良知”,不学而能的“良能”。蒙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保全这种生来就有的善性,使其不被外部的物欲所污染;

(3)是打好文字基础,掌握有关政治、经济、历史、文学、道德、生活礼仪的基本知识和生产生存的基本技能。

家庭教育的原则

家庭教育的原则指家庭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。

原则:

(1)是以身示教的原则;

(2)是因材施教的原则;

(3)是重视环境陶冶的原则;

(4)是爱与教相结合的原则;

(5)是重视趣味性的原则;

(6)是“知子”与“均爱”的原则;

(7)是鼓舞的原则。

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功能

(1)培养幼儿成才。

(2)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质。

(3)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。

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

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,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。从齐家治国这个目的出发,古人把在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看作是“国之根本”。儿童早期教育的目地就是“正本慎始”。有人把教育子女比作垦田。在封建社会,垦田称为务本,说明教育子女和垦田耕作都被视作一切事业的根本。

古代胎教的作用

(1)胎教被看作是能培养出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。

(2)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。南宋教育家朱熹,在他的教育专著《小学》一书中,以“胎孕之教”为首论。

(3)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所著医学巨著《千金方》中专门列出一门“养胎”,首次从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外界环境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上,详细分析和阐述了胎教的原理。

古代的胎教

古代的胎教是在孕妇怀孕期间,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,还要重视精神、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。各种外界条件通过对母亲耳、眼、口、鼻等感觉器官产生刺激,影响母亲大脑思维和情绪,对胎儿发生间接的作用,使胎儿良好发育。

相关文章推荐
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到微信
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到朋友圈
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到QQ